从九月底到达德国,到三月初离开,从五个月的交换学习中我受益良多。
作为德语生,交换到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后,我们的专业是Germanistik(日耳曼语言学),尽管有两年的语言学习基础,与土生土长的德国母语学习者相比,我们在德语水平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同时之前的通识课为我们累积的人文素养,在接触文学等课程时,我们的思维和见地依然很活跃。与国内相比,德国的课程毫无疑问更有挑战。因为语言中心的课也选得集中,所以有几天的连轴转,在教室和校区的转换上课中度过。有的课程很有意思,比如“中世纪文学的当代面貌”这门课,将过去和现在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有的课程背景知识量很大,每节课之前都要对照课件去维基百科作家作品,如“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这门课,大量丰富了那个时期作家作品和社会的知识。语言学的材料是最难啃的,每次上完课感到很充实,语言学家们专业的学术语言常常让概念难以捉摸,老师梳理了架构结合例子之后又醍醐灌顶,大概每周都是这样的循环。到期末的时候,文学方面的课程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研究,具体探讨了婚姻制度和垮掉的一代,带着兴趣学习的过程让人感到很快乐。其实日耳曼语言学是一个十分综合的学科,涉及到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在母语国家学习的好处大概在于语言环境便于语言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的腔调。在国内时讲的德语是一条平直的线,在这里通过跟德国人的交流我学习到德式抑扬顿挫,在德语口音上有了很大进步。
在学习之外,与德国当地人的交流交往也是交换的一大收获。在国内时参加北航的伙伴项目引导德国学生在中国的生活,交换确定之后也在注册了这个项目,而且顺利找到了伙伴。后来,通过伙伴的“引荐”加入了开姆尼茨市的阿卡贝拉清唱社,在那里度过一段音乐与友谊相伴的时光。同时,与大学里的广播台也建立了联系,参与节目设计和活动组织安排。在社团里也认识了其他国家的学生,捷克、芬兰、乌克兰、斯洛伐克、韩国等等,日益频繁和增长的交换和留学给学生提供了国际平台,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群和文化接触。除了学校的活动之外,我还参加了音乐学校的一门课程,每周一次一对一的音乐课程,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与这片土地又近了一步。冬季交换学期最典型的文化体验是圣诞节。在圣诞节前的基督降临节在德国家庭过周末,新年的传统在东德依然保持得很好,圣诞“年味浓浓”。
交换的五个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经历,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也帮助我想清楚未来的方向——希望能够在掌握语言和人文知识的前提下,在跨文化交际的方向进行学习研究。
文/张曦